對於個體和一個國家來說,人的生存是首先要解決的頭等大事,雖然環境保護已越來越多地被提及和關注,但比起解決「吃飯」問題,始終要屈居第二。這也是發展中國家為什麼多重複走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的原因,並非看不到教訓,而是謀求發展的艱巨任務使得各國不得不走捷徑,優先選擇煤炭這種低廉可靠、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還能促進就業的發展型能源。
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
迄今為止,在地面實驗中,量子密鑰分發的點對點距離可達500千米量級,而量子隱形傳態可達100千米,那麼如何在此基礎上繼續增加量子通信的距離呢?一個階段性的解決方案是可信中繼傳輸,我國建設的光纖總長超過2000千米的「京滬幹線」便採用了這一方案,在可信中繼方案中,需要人為保障中繼站點的安全,而中繼之間線路則是安全的。這與傳統通信手段中整條線路處處都面臨著信息泄露的風險相比,大幅提高了安全性。
這段文字接下來最可能講述?
①原因就在於原子核內部的質子和中子數量越多,其狀態也就越不穩定,越容易發生放射性的衰變。
②當越來越多的質子和中子聚集在一起,帶正電荷的質子之間的斥力就越來越大。
③人們可以在實驗室里通過人工方式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元素,但卻不能合成無限多的原子核。
④在原子核內部,質子和中子等粒子通過強相互作用結合在一起,這幾乎是宇宙中最強的相互作用。
⑤中子之間也會有一些排斥,強相互作用越來越難以束縛,不足以維持原子核的穩定。
⑥在人類已經發現或是製造出的3000多種原子核中,只有288種是穩定的。
將以上6個句子重新排列,語序正確的一項是?
①事實上,在耕田之外也幾乎沒有其他的選擇。
②同樣地,生活上的大小事情,除了可以遵循風俗習慣之外,也有宗親長老按祖訓家法裁奪。
③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裡,絕大多數的人以農業為生。
④在某一層意義上來說,一個人幾乎沒有什麼機會要他自己做決定,在少數需要他自己做決定的時候,也有現成的規矩習慣等等可以作為參考。
⑤農作上的點點滴滴,除了靠自己經年累月的積累,也由宗親長老口耳相傳。
⑥這些經驗、規矩、風俗、習慣、祖訓、家法,可以說涵蓋了一個人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的每一個環節。
對以上句子排序正確的一項是?
現代邊緣派詩歌代表作《奇怪的接近》中寫道:「咖啡的顏色接近於黑啤,黑啤的顏色接近於咖啡……我必須放棄其中之一。我留下了黑啤,儘管它似乎不如咖啡高貴……」
如果我們把詩歌中的語句看做表達了一種判斷形式的話,以下選項中判斷形式與之不同的是?
A.當代詩人顧城在《初春》中寫道:「陰沉的天空還在猶豫:是雪花?還是雨滴?混濁的河流在疾走:是追求?還是逃避?遠處的情侶在分別:是序幕?還是結局?」
B.《孟子·公孫丑下》曰:「陳臻問曰『前日於齊,王饋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饋贈七十鎰而受;於薛,饋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於此矣。』」
C.毛澤東曾說:「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D.宋代盧梅坡在《雪梅》中寫道:「有雪無梅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
共生是指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倘若彼此分開,則雙方或其中一方便無法生存。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屬於共生的選項是?
A.雙鋸魚喜歡在海葵的觸手間遊動,既得到海葵的保護,又能分享海葵吐出的食物。
B.白蟻在吃了木材后,其腸道中的多鞭毛蟲能分泌纖維素水解酶,幫助白蟻將木質纖維消化分解。
C.文鳥將巢築在蜂窩旁以獲得蜜蜂的保護,蜜獾喜歡吃蜂蜜,便追隨著文鳥生活。
D.赤眼蜂在玉米螟蟲的卵內產卵,以其為營養源生長發育。
文字成為記錄文化的有效工具是從意音文字開始的。美索不達米亞的釘頭字、埃及的聖書字與中美洲的瑪雅字、中國漢字等都是意音文字。________。現在絕大部分意音文字都成為歷史陳跡了,只有漢字,作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獨存。
填入划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句是?
構成生命的基礎——蛋白質的主要成分是氨基酸分子。它是一種有機分子,儘管人們還沒有在宇宙太空中直接觀測到氨基酸分子,但是科學家在實驗室里用氫、水、氧、甲烷及甲醛等有機物,模擬太空的自然條件,已成功合成幾種氨基酸。而合成氨基酸所用的原材料,在星際分子中大量存在。不難想象,宇宙空間也一定存在氨基酸的分子,只要有適當的環境,它們就有可能轉變為蛋白質,進一步發展成為有機生命。據此推測,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也存在生命體,甚至可能是具有高等智慧的生命體。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反駁上述推測?
A、從蛋白質發展成為有機生命的過程和從有機分子轉變為蛋白質的過程存在巨大的差異。
B、高等智慧不僅是一個物質進化的產物,更是一個不斷社會化的產物。
C、在自然環境中,由已經存在的星際分子合成氨基酸分子是一個小概率事件。
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北大幹部子女的比例從上世紀80年代的20%以上增至1997年的近40%,超過工人、農民和專業技術人員子女,成為最大的學生來源。有媒體據此認為,北大學生中幹部子女比例20年來不斷攀升,遠超其他階層。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質疑上述媒體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