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陳樹屏有急智和快才,善於用幾句話解開人們的糾紛,人稱他「片語解紛」。有一年,在他做江夏知縣的時候,清朝著名大臣張之洞在湖北任差。張之洞與撫軍譚繼詢關係不太合得來。有一天,陳樹屏在黃鶴樓宴請張、譚等人。座客里有個人談到江面寬窄問題。譚繼詢說是五里三分,張之洞就故意說是七里三分,雙方爭持不下,不肯丟自己面子。陳樹屏知道他們明明是借題發揮,是狗扯羊皮,說不清楚的。他心裡對兩個人這樣鬧很不滿,也很看不起,但是又怕宴會煞風景,掃了眾人興,於是靈機一動,從容不迫地拱拱手,言詞謙恭地說了一句話就把爭論解決了。
試問,他是怎樣說的呢?
一天,農場採摘了一卡車西瓜,派人帶上一台小台秤,到科學研究中心的建築工地上出售。經過一路顛簸,卡車到達工地時,發現隨車帶的小台秤上除了底砣和一個1000克的秤砣還在外,其他的秤砣都丟失了。這樣一來。這台秤最多只能稱2000克,而送來的西瓜全是大西瓜,大的約8000克左右,小的也有3000多克。怎麼辦呢?叫人去借秤,可借不到。建築工人們三三兩兩地來買西瓜解渴了。一聽說無法過秤,都大為掃興。有一個青年工人想了一陣,說:「把西瓜切開來稱吧。」大家覺得這是個好主意。正準備切西瓜時,走來一位戴著眼鏡,學者氣十足的老人。他攔住大家說道:「這麼多西瓜都切開稱,吃不完不壞了嗎?我倒有個主意,咱們不妨試試!」說著,他從褲袋裡掏出自己的手帕,並接過其他人遞過來的幾張手帕,只花了幾分鐘的時間,小台秤就能稱量了。當工人們美美地吃著西瓜時,聰明的老人已不知去向。一打聽,才知道他就是中國大名鼎鼎的數學家——華羅庚。
請問,華羅庚用的是什麼辦法呢?
50年代,周恩來總理兼任外交部長。一次在北京舉行記者招待會,他介紹了幾年來經濟建設的成就以及我國的對外方針之後,謙和地請記者們提問題。一位西方記者急不可待地站了起來,結結巴巴地說:「請問總理先生,中國可有妓女?」對於這一不懷好意的問話,總理坦然自若,他不假思索地說:「有。」這一回答,引起了全場的騷動。正在大家議論紛紛之際,總理緊接著補了一句,這句話一補,全場響起了一片掌聲,大家無不為總理的妙語所折服。
試問,周總理補了一句什麼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