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杭州西湖旁,有一座岳王庙,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就埋在这儿。岳飞墓前,有四个用铁铸成的人像,跪在地上。这四个铁像是四个坏蛋,
他们是害死岳飞的奸臣秦桧[huì]和他的恶老婆王氏,另外两个是秦桧的走 狗万俟?[mòqíxiè]和张浚墓前有这么一副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这副对联是清朝的一个姓徐的女子写的,看到这副对联的人,都夸徐姑娘写得好。对联好就好在,写出了人们对英雄的爱和对奸贼的恨。
古时有一相国的小姐,才貌双全,爱才不爱财,决心要嫁给一位才子,于是出了一个对子,只要能对出来,就嫁给那个人。
对子是: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清风明月照古寺
一晃过去了三年,终于有位姓林的英俊书生进京赶考。看到上联,觉得很有趣,就做出了下联:()
你们觉得是什么呢?
提示:(合字对)
选格式最适合的那个
北宋有个诗人叫王琪[qí],他年轻时候挺傲气。有点不知天高地厚, 老觉着自个儿能耐大。
有一天,他到一个花园去玩,看见一片竹林子,竹子绿绿的,长得真好看。王琪看了,马上想了个联句。提笔写了出来:
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
王琪把耷拉下来的竹叶子比作宝剑,直直的竹竿比作长枪,比方得还算形象。他拿这副联句让朋友们看,大家伙儿全夸他写得好。王琪美滋滋地把 对联贴在了屋里墙上。他还吹出这样的大话:“谁要是能改一个字,我白送 他十两金子!”多狂啊。
过了些天,大学士苏东坡上他这儿来串门,看见了对联,可没言声。王琪装模作样地对苏学士说:“我写的这两句,请学士指教。”
苏东坡微微一笑,对王琪说:“联句比方得还不错,可惜.....
聪明的朋友们,发现哪出错了吗?
我现在分享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为“中国人为什么叫日本人鬼子”给了答案。题目非常简单,就是选择恰当的词句填充下联中的空缺。我主要是想让大家好好欣赏一下这个故事。
甲午海战之前,清政府派李鸿章出使日本,在谈判结束之后,双方举行联合的记者会,日本人这个时候已经是骄傲到了极点,不仅想在武力上让大清国臣服,而且在文化上也是要让清政府自愧不如。在记者都到齐之后,日方提了一个风牛马不相及的问题:“我们日本有一上联,非常简单,可是我们都对不出来,所以只能求文化深厚的清国来对了。”这在当时来看真的是新鲜事儿了,记者们也都准备来看一场好戏。日本人亮出白绢上书写的上联,上联是这么写的:“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
其实这个上联就是日本人在向中国示威呢,上联的意思就是说,日本兵强马壮,驾驭的是奇异的千里马,大王就有八个,而且他们有谋略。示之以文德,陈之于武功,日本“单戈独战”可踏平中国。
而当全场人都为清国捏一把汗的时候,李鸿章决定自己来回复,先要求日方为自己磨好墨,然后在铺上白绢,这才开始写:“倭人委,袭龙衣,()()()(),()()(),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记者看到之后,个个拍手称奇。
这件事儿很快就在中国传开,很快人们称呼日本再也不用什么倭寇来称呼了,而是决定用“鬼子”来替代。
郑板桥写对联
清朝的郑板桥能诗善画,非常出名。他在当县官那阵,常到一家小酒馆喝酒。后来这事传开了,很多人都想尝一尝郑板桥喜欢喝的酒,这样一来,小酒馆的生意变得越来越红火。
可是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掌柜财迷心窍,做梦都梦着钱。
为了挣这个钱,他盛酒的壶是越来越小,酒里掺的水是越来越多。
转眼就快到春节了,掌柜的心里打着算盘,想清郑板桥来为他写一副对联。郑板桥一到他店里,他就点头哈腰地迎了上去。郑板桥最是讨厌这种势利小人,不免多喝了几壶酒解闷。
这时掌柜的凑到桌子前,说:“听说太爷的书法天下无双,小的想请太爷写一副对联,正好让大家见识见识,不知道可不可以?”
郑板桥听后二话不说,趁着酒兴,“刷刷刷”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乐陵枣
下联:莱阳梨
横批:年复一年
写完,他就把笔一扔,头也不回的走了。
你们知道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吗?
有个同学叫安宁。他学习非常勤奋,有空就爱看书。可院里的其他几个同学就不同了,放学后书包一扔,不是打牌,就是聊天,还 常常闯进安宁家胡折腾,搅得安宁是成天不得安宁。安宁烦透了,又不好公开赶他们走。后来,他终于想了个主意,在自己的屋门两旁,贴上了一副对联:古月门中 市;言青山上山。那几个捣蛋鬼看见了这副对联,一琢磨,咱们成了不受欢迎的人,就不好意思再去打搅安宁了。你能猜出对联的含义吗?
北宋神宗时候,北方的辽国派来了一个使臣。神宗就派大学士苏轼[号东坡]去接待他。这位辽国使臣有点学问,他早就听说苏东坡是位大名鼎鼎 的文学家。这回见了面,就想考考苏东坡。
使臣客气了几句,就对苏东坡说:“我有一联儿,请先生对个下句。我的上联是——
三光日月星;”
这会儿,辽使把这个难题出给苏东坡了。
旁边陪着的几个宋朝官员,一听这个上联,直皱眉头,都挺替苏东坡着急,可别对不上来呀:苏东坡稍微想了一下,笑了笑说:
“()()()()()。”
在座的宋朝官员一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一个劲儿地点头。那位辽国使臣马上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向苏东坡一抱拳[古人行礼的姿势],连声说: “佩服,实在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