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傳統文化強調集體,拒絕正式承認個人的主體性。傳統社會的禮治秩序,本質上是主張取消個性、主體性、否認個人獨立利益的,個人只能按照一定的「名分」來履行責任義務。這一秩序塑造的是處於服從地位的「臣民」,而非法律意義上享有權利的「公民」。上世紀80年代以來進行的勞動人事制度改革,是要實現人由「單位人」向「社會人」過渡的目標。這一「人的社會化」過程,既是我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誌。它意味著個人自由的增加和社會結構的優化。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 )。
【生活經驗】
一位女士打算去商場買衣服,經過商場門前的廣場時,發現一群婦女圍著一個人在搶什麼東西。這位女士開始並不在意,等她走近一看,原來有一小商販正在叫賣女性夏天穿的絲襪,十元錢三雙,小商販說是因廠家出口超過定單的部分要趕快變成現金沖抵成本才如此廉價的。不買的話,「錯過這一村就沒有那一店」。這位女士原計劃是去買衣服的,結果看見好多女性都蜂擁而至去搶購,結果也忍不住自己去買了一大堆絲襪回家。這是什麼心理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