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一般認為,誠信與否是個人品德問題,與他人無關。但是個人品德卻不僅僅是個人問題,它還會通過外部性產生社會效果——個人的道德虧欠,最終可能會「報應」到整個社會頭上。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一個好的經濟制度和治理機制應當能夠抑制負外部性,否則經濟秩序可能走向崩潰。要通過制度和機制使始作俑者承擔應有的責任,而不是讓他人或者整個市場為之埋單。
對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準確的一項是?
近現代科學的某些成果,它們的價值並沒有都直接體現為現實生產力,而基本體現在認知層面,體現在對真理的追求,對世界的合理性解釋。科學的認識價值,曾經而依然體現在對人類思想解放的推動。歷史表明,人類文明的進步首先要有人類思想新的解放。近代科學所特有的注重實證、倡導理性和批判質疑精神,成了啟蒙運動思想的核心要素,在推動歐洲社會告別神權迷信和封建政治,進入現代文明社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下列選項中,對上文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前景理論,是指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得的時候是風險規避的;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的時候是風險偏愛的;人們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的理論。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不符合前景理論的是:
A.選擇甲肯定贏500元;選擇乙有50%的可能贏1000元,50%的可能什麼也得不到。這時大部分人會選擇甲。
B.採用甲方案,可以救200人;採用乙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救600人,三分之二的可能一個人也救不了。人們更願意選擇甲方案。
C.到達同一目的地,選擇熟悉的路將會遲到10小時,選擇陌生的路,有三分之二的可能遲到20小時,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按時到達。人們更願意選擇熟悉的路。
D.如果選擇甲肯定會損失1000元,選擇乙50%的可能損失2000元,50%的可能不會損失。人們更願意選擇乙。
外部性又稱外部影響,指某個體或團體的行動和決策使其他個體或團體受損或受益的情況,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負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損,而造成負外部性的人卻沒有為此承擔成本。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選項是?
A.私人別墅的美麗花園讓過往的行人看到也心曠神怡,屬於正外部性
B.火車道附近的居民飽受噪音干擾但又無法起訴鐵道公司,屬於負外部性
C.荔枝園主養一大群蜜蜂幫助荔枝授粉,同時蜜蜂利用荔枝花粉產蜜,屬於正外部性
D.農民在種植瓜果蔬菜時使用劇毒農藥除害蟲,對消費者健康造成隱患,屬於負外部性
焚香的習俗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通常人們為了禮儀將衣服熏香,古代文人雅士也喜歡在書房內焚上一爐香,營造「紅袖添香夜讀書」的意境,因此,早在漢前就出現了以陶、瓷、鋼、鐵、瓦為材料製成的香爐。漢代時,佛教的傳入對香爐的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元末明初,原先其它材料製成的香爐逐漸被銅香爐取代,明代宣德年間則是銅香爐製作的巔峰時期。
這段文字是一篇文章的引言,文章接下來最可能講的是?
社會重視老年工作,關注的重點在幫助老年人解決他們做不了的各種事情上,這自然是對的,但同時還需要關注老年人自己還能做什麼。發現、發覺老年人自己還能做什麼,加以支持,提供條件和方便,進行組織引導,這不僅可以增加老年人對社會、家庭的貢獻,減輕他人的負責,更有利於老年人身心愉快、健康長壽。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鄉村麻將館遍地開花,暴露出農村文化「荒漠化」的問題。如今的農村,致富能手越來越多,但文化人才卻越來越少,腰包越來越鼓,但休閑方式越來越少;樓越蓋越多,但文化場所卻越來越少。傳統農村文化日漸凋零,陣地萎縮,與經濟發展相比,農村文化建設成了發展「短腿」。
作者接下來最可能闡述的內容是?
在中國文學史上,為「正蒙養而裨後學」的《古文觀止》確實是古代文言文之集大成者,而敘述魏晉名士軼聞瑣事和玄言清談的《世說新語》卻也不失為一部清新脫俗的傳世經典。除了最著名的《蘭亭集序》,王羲之留下的字帖,很多都是他日常寫給朋友的書信,寥寥數語,短小精悍,字體流暢自在,展現出一種濃厚的生活氣息。「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奉橘帖》共十二個字,不加修飾,毫無矯揉造作,卻是字字可圈可點。張旭的《肚痛帖》也僅僅記載了一件似乎難登大雅之堂的瑣事:「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臨床。」這篇一氣呵成、放縱恣肆的草書,卻成了傳世佳作。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準確的一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