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灯无焰 2023-02-21 15:42:12
一、苏格拉底悖论
“苏格拉底悖论”又称作“学习的悖论”,指的是学习本身所引发的矛盾。
苏格拉底说: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任何人既不可能学习他知道的东西,也不可能学习他不知道的东西。他不能学习知道的东西,因为他已经知道了这个东西,不需要学习。同样,他也不能学习不知道的东西,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要学习什么。
苏格拉底说,德性是一种知识,那么,它到底是人们已经知道的知识,还是尚不知道的知识?如果是前者,那么,不知道德性的人不会通过学习知道德性,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要学习的是什么;如果是后者,知道德性的人也不会学习德性,因为没有人会学习已经知道的东西。
“苏格拉底悖论”的积极意义在于指出,学习不存在“无知”和“已知”两个极端状态,而是在两者之间。
就学习的起点而言,它既不是绝对的无知,也不是绝对的有知。开始学习德性的人在灵魂中已经存在关于道德的原则,因为他对德性并不是一无所知。但是,德性作为灵魂的内在原则,只是尚未察觉的本性。因此,肯定德性是灵魂的本性与肯定德性是获得的知识并不矛盾。
二、圆圈悖论
学习的悖论在于揭示学习过程中的矛盾:学习的越多,不知道的越多。因为芝诺用圆圈来比喻这个悖论,所以历史上又称作“圆圈悖论”: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据说有一次,一位学生问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
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在这个故事中,芝诺把知识比作圆圈,生动地揭示了有知与无知的辩证关系。
三、关于“学习”的诡辩
古希腊时期,智者尤苔谟斯和狄奥尼索德鲁则曾用巧辩法击败了认为“学习者比不学习者更聪明”的人。他们首先把人分成聪明的和无知的两类,然后把学习者归为无知的人一类。下面是他们和一个孩子之间的对话:
“当你正在学习的时候,你的处境和你在不知道你在学习的东西之时的处境有任何区别吗?”
“没有。”
“当你在不知道这些东西的时候,你是聪明的吗?”
“根本不是。”
“那么,如果你没有智慧,你是无知的吗?”
“当然。”
“因此,在学习你不知道的东西时,你是在无知状态中从事学习的。”
这个孩子点头同意。
“因此,你看,学习的人生无知的,而不是聪明的。”
上面这段对话显示出了古希腊智者诡辩术的几个特征:
1、不适当的区分(如把人分为“聪明的”和“无知的”两类);
2、混淆概念(如把“不知道”混同为“不知道正在学习的东西”);
3、不适合的定义(如把“无知”笼统地定义为“不知道”);
4、在对话中通过提问方法逐步使对手接受自己预先设计的答案。
对于这种诡辩,亚里士多德曾经尖锐地批评说:“正如游戏中的骗局和卑鄙的竞争的不同特征是确定的,诡辩就是论辩中的卑鄙竞争。卑鄙的竞争者不取胜决不罢休,诡辩者同样如此。智者就是那些为了公务和赚钱的目的而这样做的人,智者行为就是通过这种表面的智慧演示来赚钱的方式。”